极游攻略网将会带领大家了解下里巴人最初指的是什么,希望你可以从本文中找到答案。
下里巴人是什么意思

下里巴人的释义:春秋时代楚国的民间歌曲,是当时较普及的音乐。后来泛指通俗的文学艺术,常与“阳春白雪”相对。
宋玉是战国后期楚国的一位有主见的文官,从不随声附和别人的主张。楚王听别人说了他一些坏话,就把宋玉找来问道:"你是不是有些地方做得不对啊为什么有许多人都对你不满意呢"宋玉答道:"先让我说件事吧!有一个歌唱家在京城唱歌。
开始唱的是楚国最流行的两首民间歌曲《下里》和《巴人》,这时围观的人中有好几千人跟着唱。接着他又唱起比较高深的《阳阿薤露》,跟着唱的就只有几百人了。当他再唱起高雅的歌曲《阳春白雪》时,跟着唱的就仅剩几十人了。最后他唱起五音六律特别和谐的最高级的歌曲。能跟着一块唱的人就仅仅几个人了。
可见歌曲越是高深,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啊!"接着,宋玉又说:"文人之间也是一样。那些杰出的人物志向远大、行为高尚,一般人当然不会理解了,我的情况正是这样的啊!"楚王听了宋玉这番话,觉得很有道理。就没有再追问下去。
下里巴人成语指什么
成语下里巴人最初指下地种田的人古代民间歌曲。
一、成语介绍:
1、下里巴人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楚宋玉《对楚王问》,下里巴人指战国时期楚国最流行的两首民间通俗歌曲《下里》和《巴人》,后来泛指通俗的文学艺术。
2、阳春白雪则是宫廷演唱的比较高雅的歌曲,艺术性较高,老百姓难得听闻,后来就用来代表高雅的文艺作品。
3、下里巴人原指战国时期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通俗歌曲,后泛指通俗的文学艺术,联合式结构,在句中一般作主语,宾语,定语。高雅文艺和通俗文艺构成了矛盾的统一体,但两者之间不是互相排斥,彼此对立的,而是相辅相成的,因为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,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多方面。
二、成语故事:
战国时期,楚国有一位文人名叫宋玉。楚王平时总是听到别人说宋玉的坏话,就对宋玉的品行产生了怀疑,于是就把他找来,想问个仔细。
楚王对宋玉说,先生的行为,恐怕有些不检点的地方吧,你看有那么多人对你不满意,都在孤的耳边说你的坏话。
宋玉听完,微微一笑,并没有立即否认,而是从容地答道,大王还是先让我说个故事再来解释,楚王很是好奇点点头,示意宋玉继续说下去。
宋玉说道,原来有一个很会唱歌的人,他常在楚国的都城唱歌。刚开始的时候,唱的是楚国民间最为流行的通俗歌曲《下里》《巴人》。这时候,都城里的人听了,有好几千人都跟着他唱。
宋玉继续说但是后来,这个歌者唱《阳阿》《薤露》这样的曲子就有些高雅了,不是所有人都能懂,所以这个时候,就只剩下几百个人跟着他唱了,最后当他唱起了《阳春》《白雪》,虽然歌曲曲调优美,抑扬婉转,但是大部分人都只能围观欣赏,没几个人能跟着唱。这说明歌曲越是高深,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。
楚王仍有些疑惑不解,宋玉一笑顺势沉着地回答说,文人和文人之间也和刚才那个故事一样。那些志向高远品行高尚的人,一般人又怎么会理解呢,而我宋玉就是这样的人,那些说我坏话的人,他们根本没有办法理解我的行为和我的志趣,就只能在您耳边说些对我不满的话罢了。
?下里巴人?和?阳春百雪?原来都是歌曲名 现在分别用来比喻什么
《现代汉语词典》第五版:
下里巴人:战国时代楚国的民间歌曲,后来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。
阳春白雪: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高雅歌曲,后来泛指高深的、不通俗的文学艺术。
两个词语是相对的。
“阳春白雪”和“下里巴人”的典故?
“阳春白雪”是古代琴曲,相传是春秋时期晋国乐师师旷创作,也有说是齐国刘涓子所作。唐代显庆二年(657),吕才曾依照琴中旧曲为“阳春白雪”配歌词。
“下里巴人”指的是战国时期流传于楚国的民间歌曲。“下里”指乡里、乡村,“巴人”指巴蜀的人民。
《下里》、《巴人》是当时流传于楚国的民间歌曲,因此会唱的人很多。而《阳春》《白雪》是相对高雅的音乐,会唱的人就很少。
后世的人就以此为典故,用“阳春白雪”来泛指高深的或高雅不俗的文学艺术或音乐,用“下里巴人”来代表通俗的大众性的文学和艺术作品,并且二者时常对举。此外《阳春白雪》也用来指代琵琶古曲,又称《阳春古曲》。